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  >> 
海淀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实体经济-快资讯
来源: 北京海淀      时间:2023-05-31 21:38:56

高子旗/摄

目前,大数据等AI相关技术已应用到工业、制造、物流、交通等实体场景的具体实践中,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整个社会的运行面貌。如何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相融合,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落地,一直以来都是业界关注的重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手术机器人在多环节大显身手

作为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机器人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量。在2023中关村论坛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展,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术锐机器人”)带来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引起了不少参观者围观。

据了解,进入临床的单孔蛇形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记者现在看到,整套设备由主控台车和手术台车组成,通过一个2.5厘米左右的微小切口,将1把内窥镜、3把手术工具递送入人体内。

“我们最主要、最核心的技术就是蛇形手术臂,这个手术臂采用了可形变对偶连续体技术。凭借这个技术,我们的机器人也成为进入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审查绿色通道的单孔手术机器人,可应用于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胸外科、儿科等领域,目前已完成泌尿外科、妇科的注册临床,将进行普外科、胸外科的试验。”术锐机器人市场总监何超说道。

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蛇形手术臂拥有最短7厘米的展开距离,术者操控主控台车上的主操作器,对手术台车上装载的可形变手术工具和3D高清电子内窥镜进行遥操作控制,即可实现各角度精细操作,让单孔术式变得轻松、精准、得心应手。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成熟,外科手术也陆续进入机器人时代,结合人工智能、医学诊断等更先进的技术,医疗机器人可极大扩展诊疗能力,提升手术质量。“随着我们设备的不断改进,包括在临床上的不断应用,我们也顺应了整个外科的发展,从开放式手术到微创手术再到无创手术,未来我们也会探索完全经人体自然腔道的手术,尽可能降低患者的创伤。”何超介绍道。

共同推动化学研究与教育创新

手术机器人以更精准、更微创、更简便的优势,在诊断、手术、康复和护理等环节上大显身手,对医疗行业产生深刻变革。不仅仅在医疗行业,新材料研究也在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相信不少科研人员都曾想象过这样的场景:身临其境踏入微观世界观察原子、分子的结构,直观地去操控原子探究其中的相互作用。而在今天,这不再是想象。在2023中关村论坛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展,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与北京理工大学陈东平团队联合展出了一款交互式分子动力学软件工具及VR设备——Manta,真正实现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自由探索与沉浸式观测研究。

据了解,这款工具前端有VR设备支撑,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用者可以更形象地看到任意材料的微观纳米结构,实现“人”与“微观分子”的直接交互,真正实现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自由探索与研究,获得“沉浸式”的体验感。在传统教育方式中,受限于化学结构的可视化手段,学习和理解具有三维特征的复杂化学结构比较困难。“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实验氧气和氢气的反应,我们只能简单地看到一些火苗,还有水雾生成,但通过我们这个软件,可以看到氢分子和氧分子在一个体系中断键、成键,以及氢自由基、氧自由基的结合,具体的把氢氧反应整个流程呈现出来。”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韩嘉禾介绍道。

在教学场景中,Manta工具已在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实践,开展了《燃烧学基础》《有机化学》等课程。“目前,已应用于教学实验中,实现了生物体系蛋白的可视化功能,未来将应用于医药公司和新型药物设计领域。”韩嘉禾说道。未来,在化学元宇宙中,人们可以徜徉在原子世界,用虚拟的手触摸微观粒子,甚至可以创造出新的化学物质和反应。

人工智能发展走向大模型时代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海量数据赋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大数据、大算力正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走向大模型时代,而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带来的“通慧模型(IQ-Test)”却另辟蹊径提出了一条新路径,不需要学习成千上万张图片获得一个概念,只需要几张图片就可以从小样本中抽象出对应的概念,并理解图形或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解答出用于智商测试的题目。

“‘小数据大任务’范式是指仅需少量数据就能从巨大的空间中抽象出对应的事件,并理解其在时间、空间、因果三个层次的逻辑关系,实现类似人类用认知推理的方式进行决策的能力。‘小数据大任务’范式下的通用人工智能采用基于认知架构的模型,不需要海量数据,对算力要求也没那么高,而且其鲁棒性、泛化性较好,可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未来将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社会治理、智慧交通等以往需要人做决策的关键核心领域。”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张驰说道。

5月26日,在2023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开放生态建设分论坛中,与会专家表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经过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应用导向、场景驱动、技术支撑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人工智能产业仍需进一步加强开源开放合作。“作为研究人员,我们很支持生态开放,采用开源的方式,大家可以群策群力,产生新鲜的想法、对整个生态做很多的改进。我个人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最重要的赛道是一个整合的环境,在认知层面上,需要把语言、视觉等各种各样的能力集成起来,探索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张驰补充道。

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当前人工智能对各行业的渗透性、扩散性和颠覆性与日俱增,以预训练大模型、大算力为代表的大模型范式正在掀起新一轮AI创新热潮,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可为实体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供坚实支撑。(记者 李洪亚)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