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周市场再度站上3300点,成交也随之放大,但与此同时,“通缩”却成为近期很多人口中最频繁的话题。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忠言逆耳?此时谈通缩究竟有没有意义?
相比通胀,通缩往往更难治理,在相关经济学家对于当下的通缩的言论中,有几个重要观点:首先是居民购买力的下降,由于家庭负债的高企和三年疫情,使得很多家庭选择了紧缩开支,导致过去几个月居民信贷始终不畅;其次是人口周期,周期理论中有一个库兹涅兹周期,主要指人口迁移和出生,一般20多年一周期,现在我们无论是城镇化率还是房地产都走在这个周期的尾声;最后是供给端的价格内卷,他举例了新能源车特斯拉的降价引发的中国车链的集体降价。综上得出,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进入通缩。
而对此我们认为,现在谈通缩有点盲人摸象、危言耸听,相反,如果有通缩迹象也是过去,现在我们正在走出滞胀和通缩。核心原因就是非典型经济周期由疫情所造成,在2021年底,由于全球货币泛滥、大宗价格高企,我们还经历了半年的滞胀,而现在看过去两个季度的数据,消费不畅,物价回落,似乎通缩正当时,但这一切都是因为疫情。
而当下我们正在努力走出疫情时代,无论是CPI,还是PPI,都是历史数据,更多反映过去,对未来没有太大意义,特别是中间还隔了诸多不可抗力。反观过去三个月的社融和部分经济数据,就会发现,无论是企业中长期信贷的明显回暖,还是居民消费信贷的逐级回暖,都预示着经济的复苏,而过去三个月房地产销售数据也创出了两年来的高点,社融、信贷数据都指向未来,因此现在谈通缩有点过时了。
而本周公布的三月进出口数据,也明显好于预期,何况接下来的五一假期,必然会带动超漂亮的消费旅游数据,一切都在缓慢恢复,只是你要保持一些耐心。从三年疫情到后疫情时代,我们才走过三个月,40万亿元的新增M2和十几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如笼中猛虎,但总会有宣泄,对于经济的复苏,我们仍保持信心和乐观。
通缩的三大前提,物价长期下降、制造业长期萎靡、GDP持续回落,这三大条件现在似乎只看到了CPI的短期回落,而制造业和GDP都将迎来复苏,因此此时谈通缩意义不大。
回到资本市场,那么大的货币量,对股市必然会有带动,如果经济复苏良好,则市场将引发戴维斯双击,牛市来了;如果复苏缓慢,那么大水也将弥漫在虚拟资本市场,那么水牛、快牛也有可能。低利率、宽货币、盈利复苏,资本市场或在今年走出小牛,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为国泰君安上海研究总监)
河北20条措施助力开放发展先行区建设
2023年01月06日公告发布
红薯一定不能生吃,尤其是肠胃不适的人更不能生吃红薯。因为红薯中淀粉含量多,淀粉中的淀粉颗粒如果不经高温破坏,很难被人体消化,所以吃红
在12月31号晚上这天,打开朋友圈大家都在告别2022、迎接2023,我却想不到任何值得发的内容。没有外出体会元旦的节日氛围,也没有观看任何跨年活动
1月5日A股收盘,沪指涨1 01%,报收3155 22点;深成指涨2 13%,报收11332 01点;创业板指涨2 76%,报收2399 46点。三大指数今日高
*ST天马(002122)01月03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了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1月6日,嘉实基金公告,嘉实京东仓储物流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嘉实京东仓储基础设施REIT)公众投资者认购总量已超过公众发售总量
X 关闭
X 关闭